当前位置: 双高建设专题网站 >> 政策文件 >> 正文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意见

2022年01月05日 16:01  点击:[]

各高等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现就实施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完善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服务贡献。围绕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5+1”现代工业、“4+6”现 代服务业、“10+3”现代农业发展,为四川产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坚持提质培优。质量为先、以点带面,兼顾区域和产业布局,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对标竞进。按照“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建设标准,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基础,在主要发展性指 标、质量性指标、贡献性指标、开放性指标等方面对标国内外1-2所同类靠前的学校,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 彰显“强”、体现“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双高”建设, 实现追赶跨越发展。

——坚持产教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支撑、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绩效导向。项目建设以响应改革任务部署为主要目标,突出目标约束,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确保取得高质量成效。按周期、分阶段推进建设,实行过程监测、有进有出、 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建设国家“双高计划”提档升级、扩容增量。

(三)总体目标

在全省遴选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到2023年,省级“双高计划”学校的办 学水平、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社会声誉等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追赶跨越发展的高职学校和一批服务、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 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力争在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动态调整时,我省现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专业群提档升级,并有2至3所 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新增进入国家建设名单。到2025年,我省职业教育在主要发展性指标、质量性指标、贡献性指标、开放性指标等方面实现较大幅度提质晋位,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改革发展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开展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 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 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建设一批思政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校企共同研制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积极开展“1+X”证 书制度试点,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完善校级技能竞赛制度,积极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提升专业群和课程建设水平

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鼓励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使用、评价监管机制,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创新教材形态,编写一批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建成一批校企“双元”特色精品教材。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遴选一批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五)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重点组建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 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破除“五唯”倾向,将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业绩成果等纳入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六)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

学校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合作企业发布参与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 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积极支持主要合作企业建成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企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完善专业链、人才链,打破学科边界,促进交叉融合, 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共建一批体制创新、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学院。

(七)提升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 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急需紧缺领域,与龙头企业共建职工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 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和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引导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 学校就学。

(八)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高等职业学校 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 事会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支持学校按规定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招聘各类人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

(九)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根据 学校特色,系统设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制定校本标准。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 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互联网+智能+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实训项目,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十)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 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国(境)外优质职 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选派专业 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访学。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 准和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 标准、教学资源,打造四川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 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 外人文交流和省内优秀成果海外推介。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 企业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 员工教育培训,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鲁班工坊”,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组织实施

(一) 省级“双高计划”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21年启动 第一轮建设。印发项目申报通知,明确遴选条件和程序,公开申请、公平竞争、公正认定。项目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 以学校、专业的客观发展水平为基础,对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 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予以倾斜支持。

(二) 省级“双高计划”根据学校办学水平和建设方案分类 分档立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分为三档:A档5所、B档8所、 C档10所(8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入选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不占名额);高水平专业群分为三档:A档15个、B档15个、C档20个。

(三) 制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采集与绩效管理系统,实行年度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结合周期绩效评价结果,调整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和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实行“有进有出、有上 有下”动态调整机制。

(四) 省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结合年度工作安排, 重点对省级“双高计划”A、B档次的学校和专业群给予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自筹资金进行项目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省级“双高计划”建设。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

2021年3月15日

上一条:《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到2025年建成15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 下一条: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22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